《红烛》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预览全文

申明敬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完全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所有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这里二次下载

文档介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红烛的意象,;

3、了解诗人抒情脉络及抒情方式。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2.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3.通过散文化语言描述画面,展现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了解反讽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1、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反讽手法。

3、感知《红烛》体现的“三美”。

教学重难点:1、理解红烛的意象及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2、诗歌的抒情脉络及抒情方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闻一多先生的《红烛》,说起红烛,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一般什么时候会用上红烛,或者说你们曾经在哪些场合见到过红烛。对,大家说得频率最高的就是在电视剧中夫妇新婚的洞房里面,都是比较喜庆的场合。那么标题是喜庆的,我们再看标题下面的小序,引用了李商隐《无题》中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的蜡烛又是一个默默牺牲、伤感的意象,那么诗人为何要将这一悲一喜两个意象放在一起呢?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红烛》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8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