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雨洪管理再认识及其启示.docx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预览全文

申明敬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完全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所有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这里二次下载

文档介绍

“人居Ⅲ”(HabitatⅢ)达成《新城市议程(NewUrbanAgenda)》,把城市规划对城市的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这和当下中国城市正面临的雨洪灾害威胁息息相关。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中国每年约有1000多万人进城[1],大规模的人口进入城市,导致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使自然水循环过程和系统受到影响,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2]。其中城市硬质下垫面不透水地表面积的增厚增多,地表径流量大幅度增加,城市越来越多地出现排水不畅,从而引发雨洪灾害、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3-4]。根据2009年至2014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内涝灾害基本覆盖所有31个省份,每年都有1亿左右的人口受灾。以中国城镇化率进行初步估算,城市受灾人口在5000万以上。国家十分重视雨洪灾害问题,提出了建设具有自然留存、净化和渗透能力的“海绵城市”。在中国缺乏雨洪灾害管理系统理论和实践支撑的前提下,对发达国家相关雨洪灾害治理经验进行梳理和认识是当务之急。一、国外雨洪管理体系的阶段性与多元化发展雨洪管理体系是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积累起来的一整套相关的理念方法、理论技术、法规政策、管理机制[5]。国外雨洪管理研究和实践已经发展了近1个世纪,累积了较多的经验教训,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国外雨洪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因各个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背景、地域文化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等不同,形成的雨洪灾害管理体系也不完全相同。究竟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共性和特性又是什么?其发展过程和脉络是什么样的?相关学者已经有一定的研究,但从总体横向对比的视角,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各国雨洪灾害管理体系形成的深层内涵,还未有深入讨论。探索发现雨洪灾害管理措施形成的过程,对中国目前雨洪灾害管理才能有切实的借鉴意义。纵观发达国家(本文主要是指美国、英国、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