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预览全文

申明敬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完全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所有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这里二次下载

文档介绍

一、问题提出近年来,地震、干旱、洪水、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己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成为影响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1]。政府作为减灾救灾的主体,现有的能力不足以满足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减灾救灾需求,而且也不能满足应急管理体系适应能力提高的需要[2]。2016年3月10日,国务院颁布《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提出“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群众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使有效利用公众力量参与应急救助从而降低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成为应急管理领域的一项紧迫任务[3]。当将目光聚焦于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问题时,必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影响公众参与的因素有哪些?只有准确、全面地把握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影响因素,才可能更有针对性地找寻到提升参与有效性的具体路径。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在自然灾害发生期和后期为灾民提供的货币、实物、救援和服务方面的救助。目前,国内外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协作关系、组织结构及沟通交流机制方面。在协作关系上,美国学者托马斯论述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性[4];William提出除了建立应急管理署FEMA与地方的合作,还需要调动志愿者、非营利组织等多种力量[5];?zdamar等对包括物资仓库、营救小组、运输网络、指挥中心的多阶段多目标救灾物资协作配送进行研究[6];Werner基于面板数据从声誉、政治和金融三个维度分析企业参与公共决策的影响因素[7]。杨善林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应急管理中多元主体的行动动力及其参与机制[8];张辉等认为突发事件需要预案间的协调接口和部门间的协同应对,形成跨地域、跨领域、跨层级组织协作模式[9];李从东等通过应急平台对任务驱动的应急虚拟组织协作过程进行建模[10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