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导学案.pdf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预览全文

申明敬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完全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所有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这里二次下载

文档介绍

语文导学案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模拟演讲,感受演讲稿客观理性、准确严谨的特点。2.学以致用,连接“读”与“讲”。3.能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简单的演讲稿。【教学重点】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演讲,体会本文的风格。【教学难点】能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简单的演讲稿。【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⑴演讲,又称、,是指对听众讲述有关某一事物的知识或对某一问题阐述见解表达情感的交际形式。⑵演讲的特点:、和。2.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传统教育的目的并寻求新知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⑵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常常不知所措了。⑶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⑷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在个人行动上,我们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整体感知】1.这篇演讲稿要探讨的内容是什么?作者的结论如何?2.这篇演讲稿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实践应用】为什么丁肇中教授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成为世界著名的、卓越的实验物理学家?以下是他在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工作中亲历并引以为自豪的两个精彩片段,想想看,它们分别印证了演讲中的哪两个观点?甲: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物理学家推导出的理论相符合,因为早在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得出电子是没有体积的结论。-13但是到了1964年,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到电子半径为10厘米的实验结果。-13随后,多个物理学家同样也得到电子半径为10厘米实验结果。这就是说,发生了实验与理论不相符合的情况。1966年,丁肇中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做了这个实验,发现电子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