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人物研究之三李翰祥.docx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预览全文

申明敬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完全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所有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这里二次下载

文档介绍

香港电影人物研究之三李翰祥李翰祥在香港电影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他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港影坛掀起了强劲的“黄梅调电影”之风。他1963年执导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将台北变成了一座狂人城,当时在台北,大家见面议论的话题是看过多少遍《梁祝》,有一位过分痴迷的老太太竟然连看了100多遍,以至于该片中反串梁山伯的香港女演员凌波去台北时必须得有大批警察保护才能脱身。李翰祥于1960年代终因“功高”而“离主”,离开邵逸夫赴台创业,自组“国联”公司。“国联”最终惨败,李翰祥又重回香港邵氏,拍摄了大量十分卖座的骗术片和风月片(香港又称偷情片),70年代后,李翰祥又主拍清宫片,并开始和内地合作拍片。本文没有涉及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和其他商业片,主要论述他对内地、香港影视业互动的影响。李翰祥对内地、香港影视业互动的影响(原文载于香港电影资料馆2007年版《风花雪月李翰祥》一书)70年代末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国策和思想解放运动,使电影的创作层面和工业层面均有了全新的突破,其它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内地合作制片出现了新的契机。具有敏锐市场眼光和一贯创新意识的李翰祥,无疑是较早看到这种新契机的香港导演之一。他70年代末开始奔走于香港和内地之间,积极寻求与内地的合作制片。尽管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但李翰祥终在1982年10月于河北承德执起导筒,并在次年完成了《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两片。这次的合作制片,揭开了内地与香港影视业互动的新局面;其意义不仅开启了两地电影工业互动与发展的新路径,更对内地历史题材影视剧特别是清宫影视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合拍:开启两地电影工业发展的新路径内地与香港电影工业的互动,在1949年之前异常活跃,那时的香港电影仍叠合在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框架之中,除粤语发音外尚未形成其他独特形态。而1949年划时代的变革基本割断了两地之间电影业的互动,香港电影经过30年的演进,已经逃逸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