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财务目标的产权基础.DOC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预览全文

申明敬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完全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所有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这里二次下载

文档介绍

论企业财务目标的产权基础

第 PAGE \* Arabic 6 页

论企业财务目标的产权基础

一、企业目标的变迁与财务日标的选择

  作为具有独立产权的市场主体,现代企业应具有自身独立的经营目标和方向,可以说,一定时期,一定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当时的产权关系和产权结构有着必然的联系。当一定的社会时期崇尚某一产权主体利益,一个企业有哪些利益偏好时,这个目标就表现为不同产权主体利益的最大化。就企业目标的数量来看,有单一目标和多元目标之分,这一区别与产权的分离程度和独立程度密切相关,企业产权的独立程度越高,企业目标就越具有单一性。在西方和东欧就出现过不同时期的企业目标。如以企业经营者为主的目标——企业利润最大化;以所有者为主的目标——每股收益最大化;也有把劳动力产权主体作为服务目标,如前南斯拉夫的“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等。

  在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各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都希望通过国有企业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因而对国有企业而言就形成了多元的,各不相同的,甚至是矛盾的经营目标。这些相互冲突的多元目标(如增加产值、利润、增加就业、援助落后企业和办好职工福利等),使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社会”,而不是一个专以盈利为目标的经济实体。企业的多元目标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从盈利角度考察),同时也使国家对企业行为的合理规范和经营状况的客观测定变得极其困难,造成了行政强制和讨价还价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约束机制。企业的会计成了国家驻企业的“核算员”,会计目标的实质演变成了一种“会计任务”,这时,根本谈不上企业财务主体,也无财务目标可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自主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强,企业的行为方式已偏离了传统的目标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在体制转换时期,由于产权结构改革刚刚起步,双重体制并存,企业尚未取得真正独立的产权,存在着对国家和市场的双重依赖,由此决定了企业经营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