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丝路上的民间彩灯——湟源排灯.docx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预览全文

申明敬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完全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所有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这里二次下载

文档介绍

高原丝路上的民间彩灯——湟源排灯 2021年6月,素有“海藏咽喉”之稱的青海古城湟源,举办了以“丝路驿站焕异彩、魅力湟源赏排灯”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节,引来各方宾朋慕名观赏。新颖多样、意趣盎然的排灯,宛若璀璨星辰,星罗棋布地映照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之中。昔日“唐蕃古道”的湟源,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青藏高原不夜城。

丝路要冲上的千年古城 湟源东倚省会西宁,西临中国最大内陆湖青海湖,是进入“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首站,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境内湟水萦绕,穿城而过,居住有汉、土、回、藏、蒙古等民族。先秦时期,湟源称为“西戎氏地”。秦代设陇西郡,汉代置临羌县,唐代建鄯州都督府,元代属西宁州,明代改称西宁卫。清雍正元年(1723),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在此起事。他以湟源为据点,蓄意反清,裂土为疆,后被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平定,朝廷责令其“以日月山为集,不准擅移”。为了拱卫西陲,雍正五年(1727)加固丹噶尔城(今湟源县城)。乾隆九年(1744),西宁道佥事杨应琚奏请朝廷,“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为汉、土、回、藏、蒙及蒙准噶尔往来交易之所”,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从此,湟源成为通商名衢,贸易兴盛,被誉为“小北京”。道光年间,置丹噶尔厅,属西宁府。民国初年,西宁府改称西宁兵备道,丹噶尔厅改称湟源县。 现今的湟源古城,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城内筑有城楼、腰楼、角楼、东西城门以及仓门街、九间街、北街、南街、庙巷子、灯山楼儿街、隍庙巷子、西城壕、大巷道、南城壕等街巷。遗存的官衙有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中军督司署、千总署、把总署、演武场等,以及玉皇、火祖、孔子、关帝、财神、城隍、龙王等庙宇和义学、社仓、牌坊、祠堂等建筑群。城内建筑布局规整、结构独特,颇具西北地方风貌,街巷内经纬交织,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丹噶尔本是藏语“东科尔”的蒙古语音译,意为“白色的海螺”。湟源自古以来就是内地通往蒙藏牧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