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是否负法律责任应视不同情形确.docx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预览全文

申明敬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完全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所有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这里二次下载

文档介绍

劝酒是否负法律责任应视不同情形确

劝酒是否负法律责任应视不同情形确定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微博

字号 随着 2011 年 5 月 1 日刑法修正案 (八 )的实施,“醉驾入刑 ” 成为热词之一。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处罚

醉驾人还不够,还应该处罚劝酒人。当前,由于对追究劝酒人责任的理论认识不足,一方面在追究劝酒人民事责任时,存在责任扩大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对是否追究劝酒人的刑事责任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存在责任缩小化的现象。就此笔者

略谈看法 :

一、劝酒行为的性质 :一种情谊行为

劝酒并不违法。我国法律并不禁止成年公民饮酒和相互劝酒。

传统酒文化中,对长辈、宾客劝酒、敬酒是延续了几千年的

习俗和社交礼节, “ 喝好 ” 甚至 “ 喝倒

” 是表达诚意的一种方式,因此适度地劝酒、单纯的

敬酒不需要承担任何民事或刑事责任。

劝酒行为不属于法律行为,只是社交层面的情谊行为。

“ 情谊行为 ” 一词来源于德国,也称 “ 好意施惠 ” 、“ 施惠行为 ” 。如好意同乘、帮忙照看小孩等。德国学者迪特尔 · 梅迪库斯认为,情谊行为是指发生在法律层面之外,当事人之间不能依法产生

后果的行为。台湾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认为,情谊行为在于当事人之间就其约定,欠缺法律行为上的法律效果意思,无

受其拘束的意思。 学界一般将情谊行为的概念表述为 :当事人为增进私人友谊或基于善良风俗而实施的欠缺效果意思的

双方或多方行为。可见,情谊行为不由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

情谊行为是正常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法律不应当过度地介入,否则将会破坏正常的社会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