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诗两首》教学 新人教版.ppt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预览全文

申明敬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完全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所有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这里二次下载

文档介绍

. 《静夜》选自《女神》之后的诗文集《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这时国内的“五四狂潮已过,政局混乱。作者思想感情极端矛盾,他既对现实不满,有强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抗精神,又希望在大自然里或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找寻暂时的逃避和安慰。因此,诗中想象大胆,表情含蓄。 时 代 背 景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读一读    1、划节奏、标重音、体味情感。 2、边听边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 3、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的情境。 静 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1. 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答: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给人什么感觉,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 遮掩着月亮和星星。 朦胧、恬静的夜景,包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在结构上也为第二节的联想营造氛围。 3. 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 答: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 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不知道天河在哪里? 答: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 . .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6年参加北阀战争,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