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疍家何处寻——广州疍民文化遗存状况研究.pdfVIP

水上疍家何处寻——广州疍民文化遗存状况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要】 基于对广州珠江河面特殊群体——疍民的文化遗存现状的实地调查,指出深处城市化程度高的滨 江社区疍民文化与处在近郊、低度城市化新洲渔民新村的疍民文化有差异,无论在物质还是非物 质文化的内涵、性质、风格、自我意识等都有明显不同,前者保留物质文化遗存少、精神文化遗 存多,而后者两种文化形态虽保存较丰富,但留存人群也已不多;研究认为,这种差异根源在于 政策性指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应根据这些差异,采取相应的保护疍民文化遗存的对策与措 施。 【关键词】广州 疍民 文化 1. 绪论 1.1 调研背景 疍民,史称蜒、疍,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 并以船为家的族群的称谓,与“水上居民”同义 (图1-1)。自汉晋以来, 我国的巴蜀、江淮、岭南及闽浙地区,都有蜒(疍)民分布,其中以福建、 广东、广西三省沿海及江河港市最为集中 (图1-2)。在20 世纪 30 年代 广州每 10 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疍民。由于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疍民的文 化风俗也表现出鲜明的岭南水文化特性,如习水驾艇、舟楫为家、唱咸水 歌谣 (图1-3)、婚丧礼俗等。 建国前疍民一直受到陆上社会的排斥,是个弱势群体。随着时代的变 迁,疍民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也发生巨大改变。上世纪 60 年代,在政府政 策指引下,广州市区水上居民陆续搬迁到岸上入籍居住,成为城镇居民, 目前定居在陆上的疍民已与其他陆地居民没有多大的差别;在郊区还有少 数以渔业为生的疍民分布,但两类疍民的文化个性仍有一定差异。 1.2 调研意义 作为时代的见证和特殊族群符号,疍民文化有保护的必要。充满 水环境烙印的疍民文化具有重要的内涵,却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诉说 着疍民生活的咸水歌,已被列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1-4), 但现实中知晓咸水歌者却越来越少;充满历史记忆的疍艇、艇仔粥成 为媒体渲染的主题,实际中却少有保存;其次,疍民的艇、船屋、窝 棚及水栏等传统民居建筑,记载着人类对水环境适应的文化内涵; 再者,疍民在受到水环境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也是疾病地理学的研究 对象,学术价值不容小觑。然而目前疍民文化遗存在城镇化及城市开 发之中已岌岌可危,对疍民文化遗存现状的研究迫在眉睫。 此外我们希望通过对广州疍民文化遗存现状的调查,获得保护模 式启发,加强现代城市规划对传统非物质文化的重视 (图1-5)。 1.3 调研目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提炼文化习俗的客观认同感知要素体系,结合深度访谈等方式对珠江 沿岸水上居民的文化风俗遗留现状进行调查,以期探讨如何保护疍民文化遗存。 1.4 调研地点 滨江社区:位于广州旧城区,城市化进程较快,属珠江两岸城市重点开发地块,疍民聚居于 政府安置性单位楼,其生活受城市政策和文化建设影响大。部分疍民已在旧城改造中搬迁。 新洲渔民新村:位于城市边缘,是水上居民 70 年代末自发上岸聚居形成广州地区规模最大 最完整的渔村。疍民居住于低层平房,以从事浅海渔业为主,又有“广州最后渔村”之称(图1-6)。 1.5 调研对象 调查对象为滨江与新洲两地的疍民族群。根据年龄我们将水上居民分为三代:第一代是60 岁以上,安置之前有长期在水上居住经历的疍民;第二代为40-60 岁,短暂的水上居住的经历, 安置后大部分时间居住在陆地;第三代疍民为40 岁以下,上岸后出生,无水上居住经历,通过 其祖辈职业和生活状况确认其疍民身份。 1.6 研究框架 1.7 调研方法 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直接观察法、文献综述法以及地理制图法等。 根据早年官方提供数据和现场调查估算,目前滨江社区疍民约有600 人,新洲渔民新村 约1100 人。根据两调查地疍民人数不同,本研究采用定额抽样法,分别从两调查地分别选 取相应比例人群作为本次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72 份,回收72 份,有效问卷67 份,其中 滨江社区26 份,新洲渔民新村41 份。所得结果真实反映了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图1-7)。 调查问卷和访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察疍民文化风俗留存情况:基本情况,风俗习惯保 存情况,职业或教育代际情况,身份认同,邻里交往,文化遗存态度。 2. 调研分析 2.1 广州疍民总体分布范围大幅缩小 历史上广州的疍民多集中于珠江以南。1954 年周恩 来总理安排疍民上岸,在基立村、荔湾涌、大沙头、二 沙头、滨江东、猎德等15 处建渔民新村。原本位于沙南 (今珠江新城一带)是疍民的较大聚居点,随着珠江新 城的建设,他们被迫搬迁,部分被安置在猎德的东方渔 村和黄埔的九沙围。如今比较规模比较大的疍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