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子结构模型课件.ppt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预览全文

申明敬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完全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所有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这里二次下载

文档介绍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903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镶嵌其中。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行星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进一步建立起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借助诞生不久的量子理论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又称轨道模型):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转;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绕核运动 现代科学家研究发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与宏观物质的运动不同,它无固定的轨道,也不能描画出它的轨迹,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而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出现的机会少。 交流与讨论 对于氢原子来说,电子从能量 的轨道跃迁到n= 的轨道所形成的谱线在紫外光区;电子从能量 的轨道跃迁到n= 的轨道所形成的谱线在可见光区,电子从能量 的轨道跃迁到n= 的轨道所形成的谱线在红外光区。反过来,人们通过光谱实验获得的谱线的频率或波长的数值,就能知道电子是在哪些轨道间跃迁了。 ①为什么在通常条件下,钠原子中的处于n=4能层的电子跃迁到n=3能层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