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准备状态”与“教学策略”初探.doc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预览全文

申明敬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完全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所有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这里二次下载

文档介绍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准备状态”与“教学策略”初探

上海市浦南中学 陆爱民

问题的提出

根据笔者所检索到的材料,人们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这就是:“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这大致是符合研究性学习实施进程的。但笔者同时也发现,人们的关注点似乎更集中在第二、三阶段。许多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教材”、“学习包”等,对明确课题以后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叙述详尽,范例齐全。只要认真阅读,“依样画葫芦”,就不难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但是,对于第一阶段,即怎样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也就是怎样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则语焉不详,一笔带过。

笔者以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了“第一阶段”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的特殊地位。研究性学习的许多目标,如:发现问题、陈述课题、筛选信息等等,实际上都是在这个阶段实现的。从当前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实际需要看,我们的学生长期受压于应试、接受,在怎样自主学习上还不能适应。为此,重视这个阶段,至少在目前是尤为重要的。本文仅想就此问题作些探讨。

问题的实质

笔者以为,“第一阶段”的任务应该是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进入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也就是说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要能得以正常实施,学习者的“准备状态”十分重要。

这里所谓的“准备状态”,包括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强度、知识基础的准备、信息总量的积聚、积极行动的热情等多方面。有经验的老师在上新课之前,往往花相当大的气力促使学生学习“准备状态”的形成上。事实也证明,“准备状态”如何,对于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影响极大。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早就对此有过论述,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时,实施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是这个意思的最早表述。现代心理学、教学论的大量研究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这

最近下载